来源:0 发布时间:2019-06-28 00:00:00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好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和广东省教育厅联合推出“铸魂育人第一课”全媒体报道,展示高校推动思政课创新提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做法新目标。
这是系列报道的第十七篇: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不久前,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下称“中大南方”)2016级公共关系学专业学生李隆杰受邀前往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开展以《追寻自由意志,承担道德责任》为题的学生思政课讲学活动,并获得华软学院为期两年的“学生讲师”聘书。
“学生能在校内外传播正能量,广受认可,是中大南方思政工作的突出成果。”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校长喻世友说,中大南方不断加强内涵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适应自身特点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思政、通识、成长”4个教育充分融合,实施思政、通识、学工“三位一体”特色育人模式,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组建综合素养学部,打通思政、通识、学工工作
“40年前,我们作为大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将如何改变国家;40年后,你们这代大学生更要思考如何建设更强大的中国。”本学期初,喻世友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与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为题,为2018级学生讲授新学期“思政第一课”,勉励学子要担负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奉献者。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近年来,中大南方探索运用独立学院灵活机制,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2015年6月中大南方成立综合素养学部,将其打造为实现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的重要平台;2018年6月,中大南方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综合素养学部形成“一个机构两个牌子”的格局,构建思政、通识、学工“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中大南方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以通识教育为素养,以学生工作为途径,专任教师引导、辅导员教辅、学生自主实践,形成多渠道、多路径、多元化的三全育人体系。
中大南方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丽荣表示,目前,该院已形成由博士生导师为学科带头人的教师团队,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35%,基本建立了一支有特色的本科教学团队及科研团队。
“我微信好友有2400多人,几乎都是我的学生。只有和学生有共同语言,才能更真诚而有温度地关爱他们。”马思伟是中大南方外国语学院辅导员,工作7年来,他始终坚守思政第一线,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是他从事辅导员以来坚持不变的原则。
中大南方拥有一支优秀的辅导员队伍和“双肩挑”教师,喻世友说:“我们要实现全员育人,让辅导员、行政教辅人员融入师生队伍,并且参与评职称。为此成立了面试小组,对个人业务水平进行面试考核,考核通过的老师可以担任心理健康、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双肩挑”模式大大调动了老师的积极性,至今已有20多名辅导员获得中级职称,其中讲师11人。
创新思政课程,打造“师生学术共同体”
“比特币究竟是什么?区块链能应用在哪些方面呢?”不久前,中大南方第六期“思想者大讲堂”开讲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三学生胡志翔自信地站上舞台,给上百名师生上了一堂课。中大南方综合素养学部教师张由菊说:“我们一直致力于将‘思想者大讲堂’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师生学术共同体,办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专属于大学生的‘百家讲坛’。”“思想者大讲堂”是“学校搭台,学生唱戏”的大学生学术交流平台和文化传播平台,面向本校全体本科生及从化区9所高校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开展“组建团队、遴选讲师、整体设计讲座方案、开坛讲座、讲座总结”。
思政课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王丽荣说,思政课要凸显激发学生正能量思考的引领效应。为此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三三制”,即将课程教学分为课堂理论教学、专题实践活动、学生自主实践活动三部分,促使学生了解世情、国情、省情、民情。
一系列精彩的思政教育创新让学生贴近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课从2009年开设以来,赢得学生喜爱。课程以教师指导下的“项目制”“团队工作”形式展开,培养学生学会开题,开展社会学田野调查模式。每个学期末,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成果展示大赛,优秀学生作品集结成册。
“青年领袖班”面向学生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群体,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优秀教师、各院系优秀辅导员组成导师团,实行导师制,由师生双向选择。导师主要引导学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帮助学员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战略部署,培养和提高其独立思考、思辨甄别的意识和能力,澄清学员思想上的困惑,增强其政治敏锐性。
“血压正常,您若不舒服,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本学期初,中大南方举办“青春建功新时代,志愿奉献我先行”雷锋月一条街活动,全校200名志愿者走进社区为市民宣讲健康知识,测量血压和心率。
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中大南方“爱乡土研习营”是实践育人的品牌项目。该项目根据学校所处的地区特点,以“立足从化,爱我乡土”为主题,积极鼓励师生一起下基层、到农村、近乡土、接地气,助力乡村振兴。王丽荣表示,目前已开展10期师生协作研习论坛,聘任校外扎根农村建功立业人员为研习营研习导师,还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与从化本地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基地。
此外,中大南方与梅州市梅县区达成合作意向,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高校实践育人开展一系列活动。依托高校资源,中大南方对梅县中小学德育校长和德育骨干教师进修培训。同时,教师团队带领学生调研团队深入梅州地区,帮助地方梳理编写地方志、村落史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学生的实践育人目标。目前,这一调研帮扶项目已经在全校范围内招募学生,并组建了梅州研习实践团队。
对话<<<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校长喻世友:
创新思政“三三制”,培育学生家国情怀
中大南方如何用好灵活机制,创新思政工作?育人成效如何?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校长喻世友。
南方日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探索了哪些有中大南方特色的举措,取得了哪些欣喜的成绩?
喻世友:中大南方的思政教育秉承中山大学优良传统,利用独立学院的灵活机制,大胆突破创新,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育人之路。
首先是观念突破与机构创新,学校成立综合素养学部,并由学校党委书记担任学部主任,倾全校之力推行“三全育人”。
其次是教学改革的新探索,结合南方学院应用型大学定位与学生特点,我们尝试全新思政教学模式,对思政课堂进行“三三制”重构,即将课程教学分为课堂理论教学、专题实践活动、学生自主实践活动三部分。
再次,创建科学系统的实践育人平台,更好衔接课堂的实践性改革。我们在每一学期的最后一月进行学生学习实践成果展示,每个课程都有对应的展示大赛。我们还有针对性地创立各类实践育人平台,如“思想者大讲堂”“青年领袖班”等。
南方日报:在与师生接触交流过程中,学校的思政工作有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故事?
喻世友:我们有一群有情怀的教师,如“爱乡土研习营”的创立者侯东栋老师、“红粤论坛”的创立者张书理老师。他们经常利用周末或节假日时间开展活动,多次带领学生团队到校外寻访广东的红色文化基因,对学生进行革命文化教育。老师和学生形成了“像盐溶于水”一样的师生关系。
我们有一群有力量的学生。“思想者大讲堂”在校内影响力很大,场场爆满,在一批热情饱满、甘于奉献的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组织开展活动。
还有一位外语学院2013级的学生林国舒令我印象深刻。他是一位失去了左臂的学生,刚入学时有些内向,我们鼓励他发挥音乐特长,加入合唱团。两年后,他自信地参加全校歌唱比赛获得“十大校园歌手”冠军。毕业后,他还参加了电视台《粤语好声音》歌唱比赛,现在已经创立了自己的公司。
我认为大学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出一群有自信、有责任感、有家国情怀的学生。当学生走出校门时,感到肩负着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教育真正目的也就达到了。
南方日报:中大南方创新性地打造“三位一体”育人模式,未来还有哪些发力重点?
喻世友:未来我们要重点搞好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中青年教师专家团队”和“青年学生精英团队”,培育一批优秀学生讲师团队,使之成为基层的思政宣教员。
在大思政视域中,我们将进一步夯实“三位一体”育人基础,持续深化思政、通识、学工的资源整合。以“思政中有通识,通识中有思政”为发力点,积极探索思政“德育”功能和通识“智育”功能的深度融合,开辟“思政融入学生、融入专业、融入院系”的特色创新之路,、打造思政“点(学生、专业)、线(院系)、面(学校)”融合一体化新格局。
南方学院制定了“三年打基础、三年出特色、三年上水平”的九年发展规划,今年是学校“上水平”的开局年。为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制定一系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配套方案,参考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打造更好的卓越人才培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