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您当前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媒体报道

【中国教育在线】陈平原教授莅临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作学术讲座 解读作为物质文化的“中国现代文学”

来源:0     发布时间:2018-11-16 00:00:00      

11月12日上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学术顾问陈平原应邀来到我校,以“漫卷‘诗书’喜欲狂——作为物质文化的‘中国现代文学’”为主题,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

微信截图_20181114185110.png

陈平原教授认为,文学是精神产品,但文学的生产与传播同时也是一种物质文化。他以书籍为切入点,从专业学术视角以及相关研究经历出发,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地为大家呈现了作为物质文化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样貌,同时展现了中国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变迁。

微信截图_20181114185004.png

陈平原教授由主题开始,从何为“漫卷”、何为“诗书”以及从晚清开始的“中国现代文学”两方面进行诠释,引入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他表示,“漫卷”主要是因为古代的阅读方式与现代不一样,如果是平装书、精装书,是没有办法进行“漫卷”的。中国书籍的物质形态从古到今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演变,由此可将以书籍等为载体的文学视为精神产品以及物质形态的结合体,载体工具和传播媒介影响着人们的阅读、思考和表达。

在讲座中,陈平原教授先从大的视角为大家介绍了文学的“物质性”和中国的文学出版。他结合北大的学术传统、自己的阅读经历、著名学者的研究著作以及西方哲学家的相关著述,从古今中外不同视角为师生们呈现了作为物质文化的文学。他认为,阅读“中国现代文学”,从“物质文化”的角度入手,不仅合情合理,而且富有新意。陈平原教授表示,文学的物质性可以分为:作家的生活趣味、文学的生产方式、作品对于“物”的关注三方面。在文学生产方式中,有作为文字载体的报刊、书籍,作为生产者的报社、出版社,作为流通环节的书店、图书馆等。将物质形态的书籍、报刊纳入考察范围,关注出版史料、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的历史联系,这也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学术传统。我们要思考纪实与虚构、思想与文学、文字与图像、运动与创作、潮流与个性、生产与传播等一系列的问题。如此以来,关注“文学场”内作家的生活趣味、文学的生产方式以及作品中对“物”的关注等方面显得十分必要。

随后,陈平原教授从小的视界切入,通过介绍民国时期的作家、画家以及阿英、唐弢两位文学家,向师生们展现了关于书籍的装帧、封面设计和藏书等领域的研究。他认为,书籍作为一种物质载体,在封面装帧上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在他看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书籍装帧的“黄金时代”,那时候,包括鲁迅、孙福熙、叶灵凤、钱君匋、闻一多、丰子恺等诸多文人雅士以手工的方式,介入到新兴的书籍装帧事业中,使书籍之美得以尽显。陈平原教授还通过对比古今传媒的差异,近现代大众传媒的崛起,向同学们探析了“现代文学”生成在媒介层面的关联性。他指出,“现代文学”之不同于“古典文学”,除了思想意识、审美趣味、语言工具等,还与其生产过程以及发表形式紧密相关。

讲座临近尾声,陈平原教授向大家提出了他的建议:在信息化的今天,虽然大家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检索,但大家还应该更多地利用书籍进行阅读,用直接感官“触摸”的方式去亲近和了解历史与文化。他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物见史,以物见人,以物见文。最后,陈平原教授以一句“文本中见历史,细节处显精神”的总结结束了此次演讲。

提出问题的同学.jpg

在提问环节中,同学们踊跃发言,陈平原教授则耐心地为同学们答疑解惑。他建议同学们写论文时不要用材料堆砌的方法,而要广泛阅读,同时加入个人化的思考,减少文章的“机器味”。

本次讲座中,陈平原教授用以小见大的方式,为大家呈现了中国近代史的变化发展以及物质、精神文明的历史传承,鞭辟入里,富有启思,让在场师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媒体链接:http://guangdong.eol.cn/guaungdongxiaoyuan/201811/t20181115_1633168.shtml


上一篇: 【广东省教育厅】中山大学南方学院荣获2018全国民办高校学生工作创新一等奖
下一篇: 【广东省教育厅】退伍永不褪色,传承红色基因——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举行首届退役大学生部队生活分享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