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您当前位置是: 网站首页 > 通知公告

关于开展学习喻世友院长在2016年教学科研工作会上讲话的通知

来源:0     发布时间:2016-12-30 00:00:00      

中大南方〔2016〕176号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关于开展学习喻世友院长在2016年教学科研工作会上讲话的通知

 

各教学单位,各室、部、中心、馆:

12月16日,学院召开2016年教学科研工作会议,喻世友院长做了重要讲话。讲话从建立立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学科专业建设、推动学院转型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并提出以“六个推动”促进转型发展,对学院在转型中出特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对学院各单位及教职工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现将讲话内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做好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附件:出特色:以立体化培养方案为关键点,推动转型--喻世友院长在全院2016年教学科研工作会上的讲话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2016年12月30日



附件:

出特色:以立体化培养方案为关键点,推动转型

 

喻世友院长在全院2016年教学科研工作会上的讲话

(根据2016年12月16日讲话整理)

 

今年是我们学院出特色的发展时期重要的一年,在此时期,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作为广东向应用型转型的示范性学校,更应该要有自己的规划、原则和操作,要结合南方学院的现状和南方学院的发展,来推动转型。为此,我自己出了一个题目,叫“以立体化的培养方案作为关键点,推动转型”。

转型核心在哪儿呢?就是培养方案。所以我说以培养方案作为关键点来推动转型。既然是关键点,培养方案也必须有所改变,才能起到关键点的作用,为此我在培养方案前加了个词,立体化,叫立体化培养方案。我觉得在说明何谓立体化之前,先要谈谈转型的自信和淡定,因为我觉得我们面对转型的目标,要非常自信,要淡定的往前走。

一、转型的自信和淡定

我们对转型,对在转型中出特色,对建立立体化培养方案,要充满自信,要淡定地往前走。

首先从国家层面来看。我们国家一年毕业的本科以上的学生735万,上千所本科院校。如果全国的高等学校都一刀切,走一个模式,搞一种方式,一定对中国的发展是不利的。大家都在谈创新创业,我看一个学校有百分之一的学生能创业,就很了不起。所以说就业才是我们的重要工作。即便是创业教育,也应该有我们的重点,要有我们的思路。大学生创业,重点在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对高校都很重要,但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学校和应用型学校的培养方案就不能一样,就不能一刀切。

一个培养方案全国照做,一定是不对的。我们对源于国有大学的培养方案,需要重新定位。如果所有大学都照一流大学来做培养方案,哪怕那个培养方案是一流的,也是不对的。反过来说,我们的应用型转型方案,会加大“应用”的比例,包括实践课的学分以及学时安排,如果中山大学也这样做,肯定也不对。教学对象不同,培养的目标也不一样,所以我觉得大学必须分类。不同类型的学校,以及每一个学校都要走自己的路,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出特色”是各个学校发展的关键。我们老看到高等教育出现很多的问题,包括大学分类不清晰、一刀切的管理模式,也包括大学自治权利的缺失等等,都和模式的单一化、缺乏特色相关。

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仍然有自信。中国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和我国大学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有关的。中国高校培养了上百万的学生,为国家建设输入了大批人才,满足了中国三十多年改革和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我们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经进入先进国家之列。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要自信地看待中国高等教育,不要看到哪个地方有问题,就一切都不好。

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应该是目前试点大学探索和形成自己特色的新契机。对于我们南方学院而言,之所以要按应用型大学的要求改变发展方向,不是因为政策要改,是我们本身就要改。我们之所以花了一年半的时间调整我们的培养方案,就是希望在教学型、应用型的道路当中,做出我们的特色来。

所以我们要很自信、很淡定地推动我们的发展,我们要一步一步往前走。所以我们的培养方案,不能和中山大学一样。包括学分的安排,我们都得思考自身的情况,要出特色。

二、转型关键点:立体化培养方案

所谓立体化的培养方案,实际上讲的是专业培养方案要把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在一个培养方案中,知识传承、能力培养、综合素质,一个都不能少,都得体现在这个培养方案当中。我们这样的培养方案,就是要和中山大学不一样,和其他国有一流大学不一样。

立体化培养方案,还要改变原有的学分安排。要通过学分安排的改变或调整,消除知识传承、能力培养、综合素质三者之间的隔阂,要解决专业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我们在学分的安排上,也要和中国的一流大学有所区别,要有自己的特色。

立体化培养方案的制定,也要在学生能力培养上体现学校自身特点。南方学院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和中山大学完全一样。因为学生情况不同,对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的要求和培养就应该有所不同。立体化培养方案,要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强弱,是我们学生今后能不能成功的前提。

立体化培养方案,要科学地确定知识传承的逻辑起点问题。专业核心课程的逻辑起点,必须是学科的,是基于学科的专业知识体系的;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逻辑起点,应该结合企业的、行业的、公共部门的人才培养标准和知识体系;思政课程、道德修养和通识课程,要以学生成长和核心价值观作为逻辑起点。我们要把三种逻辑起点及其知识体系,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统一起来,形成知识传承的综合性基础,这样的知识传承,才能成为我们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培养方案的制定,既要根据国家、社会发展的要求,也要体现学校自身特点。我们的培养方案,以及我们学生能力的培养,都不能和中山大学一样。学生情况不同,对学生的立志、学生的理想的培养就应该不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应该不同,包括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的表达能力。有特色的能力培养,是我们学生今后获取成功的基础,它和知识传承共同构成我们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培养方案之所以是我们转型发展的关键点,还因为它是一个学校发展和大学自治的关键点。大学自治,就是两个东西,一个是大学章程,一个就是培养方案。一个大学可以建立自己的培养标准,可以依据自己的培养标准颁发毕业证书,这既是人才培养的制度设计,也是大学自治的基本涵义,也是我们常说的“自说自审自治”。在诸种自治当中,唯有大学有这个权力。这个权力的最基本体现,就是培养方案。

扎实的专业基础与能力、综合素质相结合,构成一种立体的培养方案。我们要以立体化培养方案为关键点,推动转型。

三、转型的六个推动

转型不是单一的,是全面的,我想从六个推动来谈六个方面的转型。

推动一:共识再达成的认识转型。第一个推动,就是我们要形成转型的共识,要重新地再达成。为什么要认识再达成呢?因为我们学校的办学定位早就确定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了,近三年在思政教育、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等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

王丽荣老师做了关于能力培养、关于综合素质的一个改革方案,通过了十二稿,前几天也拿到了政府的特等奖。虽然这个方案还没有在我们南方学院全面铺开,但奖拿回来了。这个方案力图达到的就是我们要做和公立的一流大学不一样的事情,除了知识传承,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可能和一流大学是不一样的。 

我们所有的老师,你的观念要发生变化,我们所有的系主任,你的观念也要发生变化。你承担着培养人的责任,你的培养人的方式和中山大学等一流学校培养人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因为学生,即培养对象不一样,学校定位不一样。因此我们的老师应该像盐一样,融到培养方案当中的方方面面,不能像国有大学,我老师只承担上课当中的知识传承。我们有不少老师,像师傅带徒弟一样的在带学生,但这还不够,我们还要有一个共识,就是所有的老师,在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当中,都要像盐,融到知识当中,融到能力当中,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当中。所以我觉得要呼吁我们所有的老师,包括辅导员,包括我们的管理干部,要看清楚你的工作一样也是培养人。这个认识的统一对南方学院的发展非常关键。

王丽荣老师跟我说,方案是出来了,但总是落不了地,是因为某些老师认为学生的能力成长和我没关系,学生的素质和我没有关系。我们有些老师上完课就完事,上课也是自演自说。每一章每一节当中,哪些是能力的培养、哪些是方法,哪些内容应该体现什么能力,应该达到哪些目的,我们很多年轻老师不太清楚。我上课就按照教材讲,上课要达到什么目的不清楚,教材没有但又应该讲授的知识有哪些也不太清楚。

所以我想所有专业的培养方案,所有老师的教学大纲,你的讲义,都要搞清楚。因此,我觉得必须确定一个标准,也就是要在每一个专业当中形成一种立体的培养方案,每一位老师的讲义的模板应该体现立体化的培养方案。立体化的培养方案,必须融在每门课程的讲义当中,融在教学当中,这个共识是必须有的。没有这个共识,南方学院的应用型我们就做不了。我们就不能真正做到德智体、知识、能力、综合素质融在一起的培养学生。

研究型大学是研究型的培养方式,应用型大学是应用型的培养方式,并没有高低之分,只是我们的培养对象不一样,所以应用型并不是就比人低。

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说那只是辅导员的事情,跟我老师没有关联。老师老师,老师就是领路人。能力的培养,年长的老师都做到很好。我们有些老师,包括台湾老师,像师傅一样带学生。电软系有位台湾老师指导学生发表了几篇论文,文传系就是一个老师带好几个学生,冯原老师那个艺创系,几个老师带几个骨干学生共同在做一些事情。这些都是把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的传承融合在了一起。

这个共识必须再次在我们全体老师中达成。所有老师,想清楚,我们的职责除了知识传承以外,还包括对学生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所有老师,要明白,我们在培养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这个认识是老师们要达成的,是要融到你的讲义当中的,是要融到你的培养方案当中的,是要融到你的教材当中的。同样,这个认识也是所有的辅导员和机关干部们要达成的,也要融到所有的辅导员和机关干部的工作当中。

对于学生,能力是他发挥专业知识的前提,综合素质是他未来发展的潜力。所以,包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这样一个立体方案,我很希望能够建成。我也希望,我们所有的老师,所有专业,在建立培养方案的时候,要认真地考虑这样一个立体化的“讲述”。不要像国有大学一样,我老师只做知识培养的方案,能力的方案和我没有关系,那是辅导员的职责。

这个共识系主任们应该带头达成。王丽荣老师很苦恼,我老说她的方案落不了地,她也老跟我说她做不到。所以我很希望系主任们一起做,一起转。我们南方学院的系主任们,能不能通过你们的培养方案,真正改变中国高等教育当中的毛病,真正做出特色?

我们不要什么第二课堂,不要什么第二老师,我们就是一个课堂,一个将各种教育资源和方式相融合的课堂;我们就是老师,我们的老师都可以做学生工作,我们的辅导员都可以教学生;我们就是一个方案,一个立体化的方案,一个立体化的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成长的方案,一个和所有老师、辅导员和机关干部相关的立体化培养方案。能不能把大学一年大学二年学生的能力、素质、知识,都融进一个培养方案当中?能不能真正地按这样一个方案,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这就是我们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方式的转型所必须面对的问题,所以我很希望各系主任达成共识,我也希望王丽荣老师和各系主任联手,把你的方案,融到各专业的方案当中,我还希望系主任作为推动力,推动你的老师,推动你的辅导员,推动你的管理干部,每一个都像盐一样的融到这个立体方案当中,来真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为此,我们各种课程的教学方式、学分的安排都应体现应用型的转型。除了要创造更多的微学分,还能不能有其他的呢?包括社团活动,等等,它也是在培养人,能不能配置学分呢?立体化的培养方案,要解决好学分合理配置的问题。培养方案有了合理的学分配置,才能更好地融入,才能更好地融到老师的讲义里,融到辅导员的工作中,融到管理干部的管理过程。这样一个立体的方案,这样一个共识必须要有。我们学术委员会、我们院务班子、我们财经委员会都要有这样一个共识,系主任也要有这样一个共识。

我们不是研究型大学,因此我们的培养方案,我们的学分安排,不应向那个道路走。不同的对象,不同的人,就要有不同的培养方案。所以我觉得转型就是以培养方案作为核心点,在核心点上认识的统一,共识的再一次达成,是我们转型的第一个推动。有了这个推动,就能把我们的老师、辅导员、管理干部融在一起,共同建立立体化的培养方案,同心协力实现转型。

推动二:培养方案逻辑起点转型。要转型,培养方案的逻辑起点就要发生改变。研究型学校按科学技术内在的规律制定培养方案,应用型学校以专业基础和科学技术内在逻辑做培养方案,专业以行业、地方和公共组织作为逻辑起点。应用型大学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专业基础是学生一辈子最重要的基础,要扎实。因此系主任要选择那些最关键的课程作为专业基础,不要像一流学校那样面面俱到,但决不能忽视我们的专业基础课。

应用型的专业课,能不能以行业、以地区,作为逻辑起点?我觉得能。应用型的专业课,由于逻辑起点的变化,在教学方式上要加强实践、实训和实习环节,要明确这个方面的培养标准和培养方式。在培养和教学方式上,是不是可以像有的系主任刚才讲的,学生可以在在学期间顶岗上班。我觉得像医疗检测、护理和其他专业的学生,是不是能有一年或一个学期干脆就在医院上班,在公司上班?能不能上午上班下午上课,或者上午上课下午顶班,等等。所以我觉得专业课可以以行业、以地区和公共组织,作为逻辑起点。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应用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的区别。不然什么叫应用型,回答不清楚,用文字描述,很难描述清楚。

培养方案逻辑起点的区别和确定,我想这个事情不仅仅是中国,整个世界都在做。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大学培养方案当中,它的逻辑起点都得清楚,可从中分清楚研究型与教学型、本科和非本科。逻辑起点能不能这样思考,在制定立体化培养方案时,希望各位系主任去思考,包括看待应用型。

刚才五位系主任都讲得很好,讲的一个比一个具体。但我们总还得有一个起点,总还得有培养方案的逻辑,培养方案的内在逻辑在哪儿,我们总得回答清楚,这个清楚了,我们的大学和专业定位就清楚了,我们就可以和企业合作,我们就可以优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等。

培养方案的起点定位了,老师的课程讲义就定位了,老师的讲义定位了,就意味着你的教材定位了,有好的方案就会有好的系列教材。我们现在的教材都是到社会上去买,也有个别老师编写的,都基本上是原版的那套,并不适合我们的学生学习。所以能不能以系,以某一个专业来逐渐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材系列?培养方案需要落实在教材编写上,培养方式的变化应该体现在教材变化上。

全国的大学的培养方案不能都照搬一流大学的,不能不管是一流的、二流的、三流的大学都看着一流大学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我觉得我们逻辑起点变了,也是转型。所以逻辑出发点的转型,是第二个推动。

推动三:培养方式的转型。培养方案改变了,培养方式,包括教学方式、上课方式也要发生变化。我曾经留意过应用大学,曾经思考并提出过这些问题:我们的理工科能不能向德国方式去走,我们的文科能不能向美国英国的方式,那种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去走,我们的思政、我们的通识、我们的综合素养能不能向欧洲那样的方式去走,大课小课、实践实习、交流交换等等去走。这需要我们的系主任在教学方式方法当中要有一个转型。

今天有几个系主任讲得非常漂亮。我也觉得他们的转型思路基本上都落到了核心点上。但我们南方学院作为一个整体来说,需要形成既能出特色也能实现转型的教学方式。有些教学内容和知识的修习,不需要上课,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制定读书模块,也可以配置学分,学生能不能得到读书模块的学分,就可以由系里安排考试。也可以用指纹识别,学生经识别后,就可以在图书馆自考。为什么就不能出这样一个读书综合素质的这样一种学分?我觉得教学方式可以改。

中山大学很多一流的学生,大三大四上课,课,老师不讲了,每一章由学生讲,讲完以后,老师提出总结归纳。老师不需要从头讲到尾,更不要满堂灌,要让一流学生自己做PPT,老师规定七八个教材和参考书目,学生读书,学生去讲,老师评说,老师归纳,完全可以。所以教学方式的变化,各种可能的变化,都需要考虑。教学方式的变化,包括实习实践,包括我们以前很多上山下乡,进工厂进机关,有些好的方式,教学单位可以参考。所以我将第三个推动确定为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的转型。

教学方式转型,意味着未来南方学院老师的讲义模板、培养方案模板、教材模板,都会发生变化,我很希望南方学院能给老师提供可作参考的模板。所有老师的讲义、教材写出来的时候,要符合国际公认的这样一种应用型的模板。去国外大学可以看到他们的培养方案,老师的讲义旁边留着空白,系主任每一年拿出来调整,是活页型的。每一章每一节,系主任要和老师沟通,这些章节它应该达到什么目的,哪一讲哪一次课,要达到什么目的,老师都非常清楚。所以我觉得,这样一个统一的培养方案的模板、讲义的模板、教材的模板的形成,也是我们南方学院出特色的一个方面。

推动四:学科发展方向的转型。培养方案转型,学科发展方向也在转型。大学的学科发展和专科、技校的不一样,对老师的要求不一样。大学老师始终要站在你这个专业、你这个行业的前沿,才能教大学生。作为大学老师,不论你是从事学术研究,还是关注科研,还是从事教学,始终都要把握学科前沿。一个不能把握学科前沿的老师,没有办法教大学生。大学生,我们知道,毕业以后接近20年他的思想、方法都和他本科的四年联在一起。如果老师不能把握学科前沿,你都不能教他新的知识和方法,你就误了这一代人。误了这一代人,就是误了这个国家,误了这个社会。所以我觉得,把握学科前沿是做大学老师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你都不在这个前沿,说实话你就没有教大学生的资格,你可以教中学生、教专科生、教技校生,但教大学本科不够资格。

学科发展方向,因学科逻辑、专业基础的不同,会有所有区别,因此,作为应用型大学的老师,他研究方向的确定就要有差异,就要有地区特色,就要有行业特色。应用型大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所形成的行业和地区特色,更加需要团队的合作。基础的可以单个做,但专业的最好组建团队来做,团队合作能在某个方向较快地形成特色,能和一流研究型大学形成合理区分,能较好实现学科发展的转型。

关于学科发展方向,前几年我们也讨论了很长时间,有人说我们要差异化,有人说我们要地方化,有人说我们要产学研相结合,要把学科教育和研究所相结合,要把研究所和产业相结合,等等。我觉得以前定的这些规矩都是对的。我们学科发展方向,每个系、每个专业也要有这么一个转型,你不要照搬照套中国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发展道路,不要和他作同一性竞争,要扬长避短。比如说我们南方学院的体育,避开和国有大学做大球之争,做小球。做小球,我们始终能拿到国家的前三名、前六名,始终能站在国内高校前列。我们南方学院体育大奖的奖状、奖杯和锦旗,要好几个教室才能装下。我们已经重视到了这个区别,已经认识到,要形成竞争优势,我们就要“换道竞争”。

学科发展方向的转型,也要有战略性,不要照搬照套国有大学的模式。所以可以组团队,可以去自己找自己的方向。甚至你那个专业可以做一个行业、地区,甚至是一个行业、地区的一个特定指标。特定的,要特在一流研究型大学不屑做、一流教授和专家不大关心的指标上,要特在那些反映一个地方、一个方面、一个层面、一个侧面、一个环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上。因为一流大学有时不屑去做这样的指标,其实所有发达国家各行各业都有各种各样的指标。我觉得我们的专业发展也可以考虑,我们学科定位也可以考虑这样做。所以我想第四个推动,就是学科发展方向的转型,也可以说要通过学科发展方向的转型,推动大学整体的转型。

推动五:服务学生、教师的管理方式转型。转型不是教学单位一个部门的事情,是全校的事情,是学校所有人的事情。南方学院要创造给老师自由发展的环境,南方学院专业的特色、专业的发展离不开系主任及骨干,他们是专业发展的顶梁柱,是南方学院的一片天,一个专业的一片天。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好的环境,一个好的服务,所以南方学院的机关必须转型。

前几年我们一直在说服务,现在更要明确首位的服务就是为老师的服务。为老师教书育人创造条件,为老师学术研究创造天马行空的环境,是需要我们的机关,所有管理岗,所有部长都要关注的,是管理方式转型的要求。尽管我们一直在做,一直在不断地提醒,但我们所有的部长还是要清醒意识到,服务方式、管理方式的转型是要在你身上体现的,是必须要体现的。

所有的辅导员必须围绕学生的成长、学生的能力培养转型。辅导员也是老师,和专业老师一样可以在南方学院评职称,管理干部也一样。但在标准上,我们可能做不一样的要求。凡是学校的老师,都是辅导员,包括专业老师,所有老师都要承担这个责任。当然,我们的辅导员必须更重视和学生沟通,在实践能力培养当中要和专业老师联手。我们专业老师,也可以和机关干部、辅导员联手,把他们联进你的教学团队。

既然我们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学生要听课,也要实习,也要实践,还要调查,那我们是不是能组成一个联手式的教学团队,由某几个专业老师、几个辅导员、几个管理干部建成。我觉得专业老师可以主动创造这个方式,我这个教学内容需要到工厂去,一个辅导员给我当助教,这个教学实践可能需要参与到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中去,那么一个管理干部当助教。有关部门对这样的团队建设,应该拿出支持的措施。

机关管理向老师服务转变,是必须要做的。其实,这不仅仅是我们应用型大学要做,研究型大学更要做。大学要包容各种各样不同的人,包容各种各样的观点,学术没有禁区,允许老师天马行空般的思考。但教学必须有规范,务必有规范。所有的机关干部、老师、辅导员都是老师,但承担的具体责任有不同。老师更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承,当然也包含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辅导员更重视学生能力、综合素质的养成,管理干部也一样承担着为师生们服务的责任,管理就是服务。

所有的老师、干部、辅导员都要为学生服务。学生,是我们的培养对象,培养人是我们南方学院的根本目的。所有人都要把学生培养看作是我们最核心的、最根本的任务。我们要对学生的20年负责,要对学生能不能承担社会责任负责,要对学生未来能不能起作用负责。以学生为中心,虽然是旧话,但我们在转型当中必须要说清楚,要不断地强调,南方学院的员工,老师、机关干部、辅导员,都要为学生服务,为培养人服务。课堂上的知识传承,是为了学生,能力培养也是为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也是为了学生。

所以转型它不单是教学科研转型,还包括学校的管理、学校的制度、学校的文化向老师和学生的服务转型。管理方式的转型,意味着我们的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风格,以及你说话的方式、对老师的态度,都得再一次转型。没有管理方式的转型,南方学院的转型就是一句空话。

所以我讲,也是给各位老师、各位员工一个参考,转型虽然是以培养方案作为关键,但还包括服务,所有的服务都要再转型。当然,转型发展说到底就是学科发展、专业发展。南方学院的顶梁柱就是各学科带头人,他们是南方学院出特色、上水平、做一流的最关键,要给他们创造好的环境,因此在人、财、物、事、权上,各机关部门要配合好他们,多和他们进行协商,要以他们的观点作为服务和管理的重要参考指标,包括人、财、物、事。机关的同志,不要因为有了行政权,就给系主任添麻烦,这样是绝对不可以的。

我想,转型需要这样的文化。所有的人,不论你来自哪个学校、哪个地区,不论你原先所在的是哪一种性质的高校,进了南方学院,就要有这样的文化,为关键的人服务的文化,为所有的老师提供平台的文化。这样的文化要落实在制度上,制度定了,管理者就必须严格的按规矩执行。

在专业发展当中,机关的同志要和各系的系主任、专业老师们多沟通、协调,不要一说到专业问题,你就说没有意见,要考虑大局。系主任、专业老师考虑的可能是他的专业的一个方面,全局性的全校性的他可能忽略,那么各职能部门就必须要提出来,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各系主任和专业老师要能够理解这一点,大家都要从全校的角度来考虑专业发展问题,要在一起沟通。最后仍然有不同意见的时候,要以系主任为主。系主任们始终是我们南方学院学科和专业发展的主体。

推动六:全员责任的转型。培养卓越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卓越的行业的人才,卓越的地方人才,是全员责任。关于卓越这一点,应该说研究型有研究型的卓越,应用型有应用型的卓越,像我们杨智老师的电软系,他们培养的卓越工程师,不就是应用型的卓越人才吗?难道应用型就没有一流吗?不要说我们应用型就比研究型低一等,不是的。

大学类型有不同,培养卓越人才的目的是相同的。我们要根据我们的特色,建立起我们的发展方式。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当中,南方学院要有自己的定位,这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共同使命。我们不照搬、照套别人,别人做得对的,我们要消化、吸收、了解,这样我们就可以走自己的道路,出我们自己的特色,办一流的应用型高校。

中国特色、一流的、应用型的高校,就是南方学院的发展方向和道路选择。我们要有超越同类型学校的理想,我们的口号是做一流的民办高校,实际上,我们的本意是想做一流的、应用型的高校,这是南方学院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责任,共同的梦。

所以我很想和大家一起做一流的应用型大学,实现我们的梦。因此这个转型,就必须是全员责任的转型。培养学生是我们的责任,所有人的责任。南方学院的员工,在全员责任的环境里,都是老师,不管是保卫部、还是后勤、还是图书馆、还是网络中心的,只要是南方学院的员工,就有责任为培养学生付出你的努力,你就有责任为学生的培养、为学生成长出力。

南方学院所有的人都要为学生的成长承担责任,不仅仅是老师,不仅仅是系主任,所有人都要承担。辅导员要和教师一起承担知识传承的责任,更重要的,还要承担提高学生能力的责任,比如说辅导员组织各种社团活动,就是一种能力的提高。我们有一个来自农村的残疾的学生,刚入学时很自卑,在班上和同学不说话,吃饭也是一个人,人其实很聪明。后来在辅导员的帮助下,参加了社团。进入社团后,自卑丢掉了,在社团当中发挥了作用。辅导员做的这件事,改变了这个学生一辈子。一个自卑的,跟任何同学坐在一起不敢说话的,不管走到什么地方都低着头的学生,就因为参加社团,性格开始变化,开始自信。我想,我们所有在南方学院的人,都应该像这个辅导员一样,为学生的一辈子负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

全员责任就是:所有的人为学生培养承担所有的责任,不论你是老师,还是管理人员,还是辅导员,还是服务人员,都承担着这个责任。所以南方学院的全员都要转型,都要为学生的培养承担责任。当然,老师的责任更重。我以为,一个年轻老师,一定要做班主任,一定要兼辅导员。当老师一辈子没有做过班主任,没有做过辅导员,当你年长的时候,你一定会后悔。因此人事制度就应该有相应的规定,所有年轻老师都要当学生的师傅,要承担班主任责任,承担为学生带路的责任。没有承担起这个责任的,在南方学院就不许评讲师,不能评副教授。一个老师,连学生都不了解,没有通过上课跟他们了解,也没有其他方式的了解,这样的老师一定是教不好学生的。

前段时间碰到自己的一个学生,他从上级机关下到县里当县委书记,我问他有什么体会,他说过去在机关自以为对农村很了解,去了以后才发现自己对农村并不了解,有了长时间的农村工作经历,才了解了农村。他用了一个词来说明这个了解,叫“通透”。所谓“通透”,就是经常跟农民在一起,看着农民、农村怎么做事,知道了农民问题,对农村有了深入认识,这才叫通透。老师也一样,你不做班主任,不做辅导员,连对象都不清楚,不可能通透。年长的老师,长期和各种类型的学生打交道,他已经通透了。年轻的老师、机关干部都要去做做辅导员、做做班主任。这样才能贴近学生,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成长,才能够通透一些,才能够发挥作用。

所以我想,在南方学院做示范性的应用型学校的时候,还是要推动每一个人,让每个人都承担责任,每个人都要为南方学院培养人的这个根本,做出自己的努力。

    我这些发言供大家参考,谢谢!





上一篇: 关于2017年元旦假期后勤服务保障工作安排的通知
下一篇: 关于开展“传家风·树学风·扬国风”主题教育系列活动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