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0 发布时间:2019-12-03 00:00:00
2019年11月27日下午3时许,政商研究院于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召开以“情感的生命历程——情绪和压力管理”为主题的政商菁英论坛,主讲人是中山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中山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主任李桦老师。
本心——与情绪在一起
哲学家说:“容易被安慰是一种美德。”李桦教授讲到,小孩哭泣时容易被安慰,是因为小孩哭泣时内心的底色是快乐的、幸福的,而成人难以被安慰,是因为成人难过时内心是悲伤的。在当代社会,我们越来越发现,自己内心的感受与表面的情绪不一,以至于当我们难过的时候,甚至无法通过哭泣来表达难过的情绪。其实,难过并不是坏事,喜怒哀乐是我们生命中基本的表达方式之一,而且这种情绪持续的时间十分短暂。但我们之所以对某种情绪刻骨铭心,是因为我们不断地咀嚼、感受该情绪,从而让它在我们的脑海里面存留下来。倘若要想让坏情绪迅速消失,就要在伤心时,将自己的内心的不良情绪通过哭泣释放出来。因为,情绪与自己的本心贴近,所以,唯一改变我们感受的方式,是通过我们内在的体验,去学习以一种恰当的方式和自己的内心相处。更重要的是,要让情绪流动起来,情绪的流动性强弱体现了情绪的健康程度,不管是喜怒哀乐还是恐惧,流动性强的情绪有利于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将情绪更紧密地与本心贴合在一起,通过情绪流动,不让悲伤成为你成长经历中的窒塞。
我们对情绪的命名来源于我们懵懂阶段时的原生家庭中,同一件事情,面对长辈的不同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们情绪反应的不同后果,产生身心上的反应的解释权在早期已被我们的抚养者定义。所以,当孩子们学会利用自身表面的情绪来获得想要的东西时,他们的情绪就变成一种工具性的武器,这也导致他们出现了非常多的身心障碍,即情绪与内心世界所表达的信息剥离,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失了对情绪的感知,于是逐渐形成社交障碍甚至是抑郁的出现。想要提升对情绪的控制能力,就要增加对情绪力度的感知,懂得提前觉察情绪和自我治疗的能力,丰富对不同情绪的体验,真正与情绪在一起。
按需减压
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人们工作效率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过大的压力也会降低工作效能和损害身心健康。因此,压力大的人,则需要通过按需减压来提高承受力,正确利用压力。一方面是了解自身承受压力的极限,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极限,才能让压力发挥积极效应,保持压力的弹性。另一方面,面对超出自己压力承受极限的事情,要有充分的时间通过成长和进步来缩小压力强度与承受力之间的距离。
面对压力,我们第一个要处理好的是关系问题,关系由近及远,包括血缘关系,社会关系,政治地位等。所以,正确处理关系是减轻压力重要途径。另一个是对时间的理解,通常有压力的人的时间呈直线性,即转眼即逝,一去不回;然而时间是四季轮回的,今年的元宵,在明年同样热闹非凡。因此,在人的生命的历程中,生命不仅有长度,还有深度和宽度,这要求我们使用有限的生命,去做更加有意义的事情。第三个,面对压力,需要努力进取,但是要放弃控制事情的结果,我们有太多的痛苦都来源于对结果的控制。因此,我们可以负责的是我们的努力部分而不是结果,在面对结果的不确定性,越多放弃对结果的掌控,压力就会越少。
自我效能的概念
“生活在智能的时代,你感受到时间匮乏了吗?”李桦教授指出,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所需的时间进一步减少,但我们所产生的时间匮乏感并没有通过借助智能软件节省时间的方式来缓解,而是来源于我们时间效能的缺乏,有时候,10分钟的专注往往比一天无目的的时间消耗所产生的效能要大得多。另一方面,例如工作的压力促使你不得不通过挤占丰富多样社会生活的时间来完成工作时,你便会产生时间匮乏的感觉,进而产生压抑等不健康的心理。因此,在做时间管理时,我们需注意合理利用时间,使用20%的时间来控制80%的资源,除此之外,我们对时间的管理不止着眼于对未来的规划,更重要的是要脚踏实地完成目标,对兴趣目标的培养和投入时间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单一的工作压力中释放自我,享受多样化高效能的人生。
通过本次政商论坛,同学们将会站在更高的角度,重新调节自己在学习生活方面的情绪管理和抗压能力,以期在未来遇到困难时能更加从容地解决问题。
文稿:陈宏欣
摄影:吴凡宇、蔡林龙、吴一鸣
排版:蔡巧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