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0 发布时间:2019-12-20 00:00:00
2019年12月10日下午,政商研究院于9教106举办了《商务沟通》课程报告会。出席本次会议的有: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副校长、政商研究院主任黄静波教授、教务与科研部常务副部长严五胤老师、商学院院长何兴强教授、商学院常务副院长、政商研究院常务副主任史卫副教授、商学院副院长钟肖英副教授、商学院副院长张玉冰副教授、商学院教师。
报告会上,许罗丹教授及其教学团队(张媛老师、张松雪老师、余静老师、邱丹萍老师)开展了“教学与学生管理中的科学研究”的主题报告,从课程建设、教授过程、教学成果、学生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团队式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会议开始,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副校长、政商研究院主任黄静波教授致辞。他提到,开展本课程报告会,既是请许罗丹教授传授宝贵教学经验,也希望院系结合课程的以往经验与今后的发展,将《商务沟通》这门课程办得更好。《商务沟通》以其独特的团队式教学模式,为其他课程提供一个全新的“样板”,同时推动学校通过课程建设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教务与科研部常务副部长严五胤老师向许罗丹教授及其团队对课程建设表示感谢之外,还讲述了我校进行“双一流”课程建设的相关内容,希望本课程的发展继续上台阶。
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更好学习
接下来是课程团队老师进行汇报。首先是张媛老师,就“因材施教”这一话题,对《商务沟通》的课程教学与研究进行报告。她首先阐述了本学期这门课程的教学特色,即“团队式教学模式”:由四位老师同时给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而这四位老师分别具有会计学、经济学等不同的学科背景,对于同样一个问题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见解,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方式。而“理论+案例”的教学思路,有利于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张老师提到,通过案例实践,学生在进入不同谈判者案例的过程中会慢慢认识到自己的谈判类型和风格;课上以小组形式展开综合应用题目研究,制定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政治、经济等知识去解决复杂环境中的商业问题;在众多案例实践、作业修改过程中,老师们会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反馈,而学生解决问题的新颖视角也会带给老师一些思考,这就形成了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教学形式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张松雪老师讲述了团队式教学的分工,即四个老师分别负责的不同教学模块和任务。在课堂上,老师们以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个人演讲和小组展示这样的形式进行,在期间老师们会观察学生们的反应,从而发现学生们存在的问题。她还分析了团队式教学模式与普通课程相比的优势,探讨其推广的可行性;以及如何让课堂有益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
开放多元,教学日臻完善
余静老师强调教学需要因材施教,并根据课堂及作业的反馈,改变教师讲授的单向输入模式。在这门课上,老师会布置学生众多案例,学生们必须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查阅文献,向老师说明作业的研究方法、过程及结果推导过程,这恰好吻合了管理学“开放”的学科性质。在学生的小组作业中,她有一套自己的绩效考核机制,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给出合理的评分。她的想法是,科研与教学对老师同样重要,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对学生、老师、学校会产生“三赢”的作用。
独特视角,多角度分析学生态度
邱丹萍老师以词汇、语言态度的视角,分析了《商务沟通》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她从第1周到第13周对学生常用的词汇进行了收集,并对词汇进行分析。同时,在封闭语境下又从认知态度、情感态度和行为倾向三个角度分析了学生的对商务语言的态度。从分析结果来看,基本与学生自开学到课程结束的变化趋向接近。另外,邱老师也从学生管理的情况进行总结分享。
洞悉学生,克服身份认同危机
许罗丹老师对课程报告进行了总结。她希望通过《商务沟通》课程,培养更多的政商菁英人才。她提到,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应该引导学生去克服身份认同危机,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去认同自己的身份,而不在于分数的高低与否。同时她也提到了老师们讲课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考虑先从一个平白的框架讲起,慢慢建立起学生们的common sense,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吸收知识。许老师从专业知识、学生成长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剖析,既有教学心得,也联系到了内外部的教育环境,提出一些现实性的问题和想法,讲述精彩且别开生面。
最后,商学院院长何兴强教授做总结发言,并结合南方学院的办学模式,对“理论型”教学和“应用型”教学展开探讨,对课程建设提出了个人的思考以及未来的展望。最后再次向许罗丹教授及其教学团队致谢。
本次《商务沟通》课程报告会圆满结束。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得到历练与成长,老师得到思考与提升,形成了“教学相长”的良好循环。期望在此推动下,本课程建设进一步发展,迈上新台阶。
文稿来源:政商研究院 文稿:霍芷彤 摄影:蔡林龙 李昕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