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您当前位置是: 网站首页 > 校园动态

怎样做好新闻人物专访? ——羊城晚报编委林如敏做客我校媒体大讲堂

来源:0     发布时间:2018-01-02 00:00:00      

12月28日晚上7点半,由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学生记者团主办的媒体大讲堂系列讲座——“怎样做好新闻人物专访”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开讲。此次讲座主讲人为羊城晚报编委、娱乐部主任、高级编辑林如敏。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刘佳,学生记者团指导老师李颖、邱世玲到场。在本次讲座中,林老师针对新闻人物专访的三部曲:准备、采访、写作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前期做好充分准备

林老师强调,在专访的前期准备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相关的工作。除了要了解采访对象的行业、职业、作品、成果等方面的基本信息,还要通过收集各种材料去了解其典型性格、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等,这样,记者才能在采访的时候抓住主动权。例如,在采访一位演员时,我们应当知道他/她的代表作品、与谁合作、获得的奖项、文艺风格、文化程度等个人信息。

1.png

在充分了解完采访对象后,记者在确定采访主线时,要懂得根据人物的不同重点去列提纲,有清晰的采访思路再去进行采访工作。“人是千差万别的,要结合个人的特点去提出问题。”林老师如是说,避免写出那种万金油式的模板文。

采访“七诀窍”

“在采访时,首先要与采访对象建立信任。”林老师表示,要有诚意、争取用最快的速度去取得对方最高的信任。比如可以先用一小段聊天和采访对象建立和谐的关系。同时,不要先入为主,要平视心态,做到不卑不亢。“姜文是一位很难采访的公众人物,一方面是性格使然,另一方面也脱离不了媒体的关系。有些记者会以仰视的态度去面对他,所以使得他的姿态会被抬高。”林老师强调道,要以平视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采访对象,在面对底层人士时不要有优越感,面对成功人士时也不要去仰视他们。

善于捕捉信息,也有利于采访的深入。比如采访对象的衣着、动作,就能够凸显他们的人物性格。身为一个记者,在采访时应该具备共情能力和足够的反应能力。共情能力即要求记者要设身处地地理解采访对象的感受,这样能够促进双方的深入交流。而足够的反应能力可以让记者在面对各种突发状况时沉着应对,并巧妙化解困境。

2.png

在提问时,同时要注意提问顺序以及提问方式。最好做到根据问题的重要性去排序提问,由浅入深,即简单的问题在前,困难的在后。林老师表示,这样的安排不会引起太大的反差,有利于采访的顺利进行。同时他还强调,提问不能浅尝即止、一知半解,要有逻辑性。想要做好一篇专访,提问方式也是值得考究的。“采访问题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林老师介绍道,开放性问题比较笼统、广泛,能让受访者自由发挥,但是开放性问题往往挖掘不到关键信息,所以一般放在开头或者被用于调和气氛。而闭合性问题相当于选择题,有明显的回答范围限制,所以能够得到确定的回答。

写作不要被条条框框限制

“其实在写作上,我比较倾向于自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林老师指出,写作不需要完全按照模板套路,更不要被那些条条框框所限制。同时他也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尽量用平实的语言,还要注意不要用自己的观点去主观评判一件事情。

3.png

在讲座中,林老师还向大家介绍了三种写作方式。“专访写作主要分为对话体、叙述体、交叉体。”对话体指的是一问一答的行文,这样的形式能够原汁原味地将双方的直接对话表现出来,体现受访者的语言风格。叙述体是指细致地描写叙述受访者的动作、表情,表现受访者更多的细节。交叉体则是对话、叙述相结合,灵活性较强,这样的写作形式不沉闷,而且能够使文章更有看点。

在最后的现场提问环节中,林如敏老师耐心解答了在场许多同学们的困惑,使大家受益匪浅。

4.png

新闻来源:学生记者团  作者:曾繁霖  摄影:谭沫若  编辑:刘湘妮 邱世玲

上一篇: 2017-2018学年医管系第二届团总支学生会中期总结大会顺利召开
下一篇: 医管系教学研讨会暨考前宣讲会顺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