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0 发布时间:2014-11-20 15:52:12
近日,上海市教委公布了《2015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考试招生试点方案》。上海市教委新闻办表示,2015年春季高考将探索一名考生同时被两所高校录取的招生模式,考生可以被自己填报的两所院校同时预录取,但须在规定时间内到其中一所高校进行录取确认。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平行志愿录取模式有所区别。
按照我国现行高考录取制度,一名考生只能被一所高校录取,这是高校挑选考生的单向选择模式,学生手中的选择权非常小。上海市在春季高考上尝试“两校同录”模式,一名考生可以同时被两所高校录取,实际上打破了延续几十年的“一人一校”模式,赋予了考生更多的选择权,让考生在保障有高校可以就读的前提下,在向往的目标高校中挑选一所更适合自己的高校。
“两校同录”让学生享有更多、更充分的选择权,必然会促进高校之间的竞争。道理不难理解,如果高校硬件、软件实力比较弱,在考生心中没口碑,很可能发生很多预录取的学生放弃录取的情况,如此一来,不仅导致高校招不到优质生源,而且逼迫高校不停、不断地补录,加重高校招生录取任务和负担。高校要想录取优秀生源,尽可能保障预录取学生认可录取并去报到上学,只有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本校学生的就业水平,在考生和社会中形成良好口碑。否则,在“两校同录”竞争中失败的高校只能走向关门倒闭这一条路。
当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上海试行的“两校同录”模式赋予学生的选择权仍然有限,考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去高校确认录取,而不是让考生直接选择报到。另一方面,春季高考不同于夏季高考,不仅考生数量少,而且参与招生的高校数量少,只有本地高校招生,特别是缺少著名高校、重点本科院校参与,基本上是很多优秀考生不愿意报考的普通高校,学生的可选择余地本来就小。从这点上说,“两校同录”机制对高校的倒逼影响较小。
事实上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的进步,本身就是竞争的结果,缺乏公平的竞争环境,大学也就很难发展起来。当下高校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起欧美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多校同录”模式。一名考生可以同时被多所高校录取,至于选择上哪所高校由考生自己决定,让学生享有较大的选择权,这样才能逼得高校之间相互竞争,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比如国学大师季羡林当年就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同时录取,而他选择了去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深造。
尽管如此,上海市在春季高考中试行“两校同录”机制,终究是在高考招生录取制度改革中打出了“第一枪”,迈出了重要一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两校同录”实验的基础之上,终将实现“多校同录”机制,让考生真正挑选高校,给高校施加压力,促进高校之间的竞争,倒逼高校自我革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硬软实力,打出良好的社会美誉度,招收到更多的优质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