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动态 您当前位置是: 网站首页 > 高教动态

中国大学应届毕业生:多样方式“致青春”

来源:0     发布时间:2014-05-21 09:06:08      

    新华网长春5月21日电 “预备,走!”中国西北大学研究生三年级学生平莹,在毕业前拉起一个临时“剧组”,他们在一个月内完成了剧本创作、拍摄和剪辑等所有工作,并将拍摄好的微电影上传到互联网上,在两周内获得万余次点击量。

  而在位于重庆市的西南大学,应届毕业生陈曦却跟“陌生人”策划了一次饶有意义的毕业旅行,他在校园BBS上征募“驴友”5人,然后兵分两路分别尝试从滇藏公路和川藏公路“蹭车”去拉萨旅游。“无关乎金钱、只穷尽景色。”陈曦说,“一路上的欢声笑语、青春做伴,是最难忘的毕业回忆。”

  对中国大学应届毕业生来说,初夏时分的毕业晚会和人手一本的毕业纪念册曾是毕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流行元素”。上世纪90年代,不少男生都要在离校前举办“告别演唱会”,他们弹着吉他、声音沙哑,观众也常是哭作一团。

  但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有专家认为手机、电脑、微信朋友圈等“侵入”大学生活,“冲淡”了大学生对母校的留恋和对同窗的依依不舍之情。“校园越搬越远,校园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外的诱惑与压力越来越大。”吉林大学播音专业大四学生李紫枫说,“我觉得现在的同学情正在变淡。”

  2013年,中国著名影星赵薇的导演“处女作”——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中国拿到超过7亿元人民币票房。本是她在北京电影学院攻读导演系研究生的毕业作品,却赢得不同年龄段影迷的追捧。带有怀旧色彩又夹杂着激烈与伤感的青春记忆,激起人们广泛“共鸣”。

  2014年,另一部青春题材电影《同桌的你》也在上映18天后成功拿到4.09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收入。“实际上,青春怀旧的主题永远不会过时。”平莹说,“青春是一种成长,那些美好的校园爱情教会我们要学会珍惜并把握现在。”

  “可能中国大学生原来‘致青春’的方式是比较刻板的、相对含蓄的,而现在正在变得多样化与个性化。”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马成龙说。马成龙认为,如今尽管走出象牙塔的中国年轻人面临比以往沉重许多的就业和生活压力,尽管大家甚至可能没有时间伤感、需要马上投入新生活,然而毕业季里的笑靥和泪水,不舍与拥抱,永远是“人类的情感富集区”,永远能让人们通过回望美好而感受到生活的热情和希望。

  在拥有韩国、美国等国家的游学经历后,吉林大学文学院编导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车冬妮参考当地一些高校的棒球服款式,设计出红蓝两款印有吉林大学元素的棒球服。本想以“私人定制”棒球服的方式与母校告别,不料却激起众多吉大学子对青春记忆的点点“浪花”。拥有一件吉大棒球服再配上个性化标签和装饰,成为这所高校学子竞相追逐的毕业礼物。

  通过社交网络,车冬妮设计的棒球服如今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已卖出近2000套,其中不乏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的“订单”,甚至有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的吉大校友在走访当地5所大学之后传回许多关于棒球服、文化衫的照片,他希望吉大棒球服能推陈出新,并愿意为此提供支持。

  “有人说我所做的感动了无数的吉大人,其实我也被无数人对母校的爱感动着。”车冬妮说,“大学毕业生对母校和青春的那种爱从未改变,只是寄托或承载着这份感情的载体以后可能会越来越多。”


上一篇: 聚焦大学生创业:起好步才走得稳
下一篇: 中国大学应届毕业生:多样方式“致青春”